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-5G-详情

耄耋之年,依然星光闪耀!九旬老专家复原张衡地动仪

2023-06-09 04:25:07来源:现代快报

耄耋之年,依然星光闪耀!九旬老专家复原张衡地动仪

6月6日-8日,年逾九旬胡宁生老人在南京江宁举办了一场演示会,展示了他复原的张衡地动仪。“其实这跟我以前做天文望远镜的过程,有个相似之处,两者都是精密仪器,要不断打磨,精益求精。”胡宁生曾主持多款天文望远镜的研制,202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编号为534390号的小行星命名为“胡宁生星”。

△胡宁生讲述地动仪复原过程


(资料图片)

复原地动仪关键在这根立柱

1800年前,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。《后汉书·张衡列传》记载地动仪共有196字,胡宁生读了不知多少遍,逐字推敲,早已熟背于心。“以精铜铸成……形似酒尊,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。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,施关发机。外有八龙,首衔铜丸,下有蟾蜍,张口承之……如有地动,尊则振龙机发吐丸,而蟾蜍衔之……”胡宁生介绍,《后汉书》不仅描述了地动仪的外观和基本构造,还记录下陇西地震时,洛阳城里的人并无感觉,地动仪却能监测到地震的情况。可惜的是,地动仪后来消失在历史中,它的制作方式也成为了千古谜团,仅靠史书上的简单描述,后世人也未能复原。

直到上世纪50年代,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的王振铎复原了地动仪,但这一模型只是还原了地动仪外观,并不能实现史书中记载的“验震”功能。2005年,又有科学家用“悬垂摆原理”复原了地动仪,并且实现了验震功能。但这件事在胡宁生看来,仍然有一些争议,毕竟史书中的描述,地动仪是“中有都柱”。因此,他认为,张衡地动仪从设计理念上,仍应是“直立杆原理”,而非用“悬垂摆”。

△胡宁生演示地动仪原理

“直立杆原理”并不复杂,一根柱子直立起来,当地面震动,柱子便会倒下。可面对人类无法察觉的微小震动,地动仪又是如何做到呢?他认为关键点是,“直立杆”底端的接触面越小,意味着它越灵敏。如今人们在大地震后,使用“倒立酒瓶”防范余震,也是利用同样的原理。人们将啤酒瓶倒置,瓶口放在地面上,一旦地面晃动,瓶子因为重心高,更容易倾倒,从而提醒人逃生。

△助手帮助胡宁生校准地动仪水平面

但这仅能验证是否有地震,而史书中则是描述,地动仪可以知道震源的大致方向。显然,地动仪的直立杆,有着更精妙的技艺。在不断的研究中,胡宁生找到了另一个关键点,立柱加工要足够精密,确保其重力矢量点落在正中央。而且立柱底端与底板的接触面,都要非常“平”。这个“平”有两层含义,一是接触面要平整,二是底板的水平面调校要非常精准。否则,立柱受到震动,也会倒向重心偏移的一侧,无法判断震波方向。

△地动仪局部

看不得先人科技成果被否定,他说“我能造出来”

胡宁生这辈子就在跟精密仪器打交道,对这行有着非同寻常的执着。年轻时,他从南京大学毕业,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筹备处,从事天文仪器研制工作。他主持研制的43/60/80cm施密特望远镜,成为了紫金山天文台观测人造卫星的主要仪器。此外,他还研制出了能输出实时测量数据的光学跟踪经纬仪,对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到了辅助作用。因为他在天文学领域的成就,2022年5月,一颗直径850m、周期3.76年的小行星被命名为“胡宁生星”。

△胡宁生在调校小型地动仪

“在我看来,地动仪也是精密仪器。后世人要复原地动仪,不光要有考古、地震学的知识,也要精通精密仪器的制作。”胡宁生谈及初衷,透着股“不服气”的劲头。胡宁生说,2013年国外科学家曾质疑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,当时国内的舆论也很彷徨,他觉得先人的科技成果被如此轻易否定,实在有些恼火。于是,他就憋着一股劲,要让地动仪重现于世。“史书上确有其事,从原理上也能说得通,我能把它造出来!”

△立柱底部采用了人造蓝宝石

从2013年开始,胡宁生就开始研制直立杆式地动仪,最初的样品他花费3个月完成。十年间,他不断改进和完善地动仪的设计。“你看这个立柱,我在底端嵌了一块人造蓝宝石,硬度高,这才能经得起反复使用。”他自费研制花费上百万元,还出版了一本书《张衡地动仪的奥秘》。

最大的心愿:地动仪复原品进入科技场馆

演示会现场,胡宁生在助手的帮助下,演示了地动仪的功能。当发生震动后,地动仪的立柱随即向对应方位倾倒,龙头所衔的弹丸应声而落。

△受到震动后,地动仪龙头所衔弹丸落下

这是否意味着,地动仪具备了准确判断地震方位的功能呢?胡宁生坦言,这还很难实现。其实,按照现在的地震学知识,震波从震中向四面八方传递,并不是以规则的同心圆向四周扩散。现在地震监测,也是依靠网状布点,才能找准震中位置。胡宁生介绍:“古人依靠一台仪器,并不能每次都准确判断地震的方位。《后汉书》中,记载地动仪判断了地震方向,可能是有巧合因素存在。”所以,在他看来,张衡的地动仪具备验震功能,但对震源方向的判断,是有局限性的。

“我认为,地动仪最大的价值,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对精密仪器的探索。”胡宁生表示,古人能造出地动仪,代表了东汉时中国人已经有了极高的设计、制造技艺。但受限于时代局限,张衡的地动仪采用铜制,意味着硬度有限。“用了一段时间后,地动仪的立柱底部会有磨损,就更难保持平衡了。当张衡离开太史令的位置后,后任者可能就没有好好维护这台仪器,最终这台仪器失去功能。”胡宁生认为,这台仪器非常精密,维护难度很大,这可能是地动仪最终湮灭于世的原因之一。

如今,他最大的心愿是,让复原的地动仪进入科技场馆,让更多人感知科技史的魅力,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。

现代快报+记者是钟寅文/摄

(校对 张红霞)

标签:

上一篇:上交所邱勇:将健全制度体系,构建科技创新良好生态 当前焦点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