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-互联网-详情

冯伟民:不要把科学写得高不可攀

2023-07-09 08:14:04来源:现代快报+

冯伟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,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名誉馆长。发表科学论文论著与科普文章 328 篇(部),主编出版科普图书 24 部。出版有科普读物《进化史诗 16 讲》《越界之诫——生物安全的忠告》等。现担任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,中国科协全国古生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,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,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等。

△ 第十三届江苏书展期间 , 冯伟民在 " 书香中国 · 全民阅读大讲堂 " 开讲

冯伟民的日程排得很紧。7 月 7 日,刚刚在江苏书展做完 " 书香中国 · 全民阅读大讲堂 " 公益讲座的他,回到南京后稍事休息,即受邀赶往浙江绍兴。冒着炎热出差,于他是辛苦,也是快乐。

自从 2014 年因为机缘巧合开始做科普,冯伟民就已经完全放下了矜持。作为一个古生物学科领域的专业研究者,如何用比较通俗的语言,把科学知识普及给大众读者?如何结合最新的科技动态,激发大众读者对科技的兴趣?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,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。


(资料图)

在南京寻到心中的科学圣殿

冯伟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高考生,"78 级 " 大学生。中学时期成绩优秀的他,原本钟情于复旦大学数学系。结果阴差阳错,考进了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专业。选择海洋地质学专业,一个很主要的原因,是国家开始关注海洋资源,这正是服务于勘探开采海洋油气田的一个专业。

冯伟民回忆,当时国家海洋局曾提出 " 查明中国海,进军三大洋,登上南极洲 " 的口号,他正是受到这个口号的感召。如今回头望,他感慨:"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,我们的探索已经向深海、向太空发展了。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按照我们当时的国力和科技水平,这口号还是颇有雄心壮志,对我们读这个专业的人来说也是蛮鼓舞人心的。"

1982 年,冯伟民毕业了,按照国家政策参加统一分配,分到了天津渤海石油公司。作为全国统一高考以后的第一批大学生,78 级毕业生颇受用人单位欢迎,公司希望他们这一批大学生能够定下心来服务公司。

" 按照当时的规定,三年之内不能报考研究生。但是,包括我在内的一批同学,一直有心想继续深造,所以三年期满,我们就报考研究生。我考取了南京的古生物研究所,那是 1985 年,就这样来了南京。"

早在 1981 年,还在大学三年级的冯伟民就来南京实习过,住的地方在当时的南京工学院(今东南大学),与古生物研究所一街之隔。冥冥之中缘分注定。

位于南京北京东路的古生物研究所在学界地位颇高,被称为世界古生物三大研究中心之一。其所在的位置,是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所在地,从这里走出了中国近代一批科学大师,人们非常熟悉的李四光先生,就曾在这里工作。冯伟民犹记得第一次走进古生物研究所的感觉," 那种深宅大院,有一种神秘感,觉得这就是心目当中的科学圣殿。"

1988 年 5 月,冯伟民研究生毕业前夕,随队参加了赴青藏高原的综合科学考察。跟着一批老先生登上世界屋脊,5 个月的历程虽然辛苦,却让他更坚定了从事这一行的决心。

从 1985 年至今,上海人冯伟民成为了南京城的居民,心系古生物研究,一干就是一辈子。

△ 《进化史诗 16 讲》 冯伟民 著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

放下身段,从科研到科普

如今,科普创作已经变成冯伟民生活的一部分,占据了他大业余大部分时间。结缘科普,也是因为本职工作。

那是 2015 年底、2016 年初,为了对普通市民进行科普,隶属于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博物馆对外开放。在博物馆开放之后不久,有家出版社找到冯伟民,希望能够出一本讲述博物馆展陈故事的图书。作为参与了博物馆筹备、建设和管理运营一系列工作的人,冯伟民责无旁贷。

" 说实在的,当时也没有写科普文章的经验,因为以前都是写科研文章的,不一样。"

虽然缺乏写科普作品的经验,但为了服务博物馆的发展,冯伟民当即组织两位专家写了起来。依托博物馆的展览为基础内容,大家一边写一边总结经验,都觉得写得还不错。书稿完成后,很快就顺利出版了,定名为《远古的悸动:生命起源与进化》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书籍出来以后,各种奖项接踵而至。

" 第一个是南京的陶风奖,还有国家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,新闻出版总署百本书的推荐,台湾吴大猷科普作品佳作奖、江苏省政府提名奖等等。最有影响的是 2014 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"

讲起得奖的原因,冯伟民谦虚地表示:" 可能当时大家对科普图书还比较陌生,竞争不像现在这么激烈,所以我们就有这个机会,得了好多奖。"

《远古的悸动:生命起源与进化》出版之后,冯伟民接到了许多邀约,先后推出一系列科普图书,书籍涉及的题材覆盖了古生物学的各个方面。去年推出的《进化史诗 16 讲》,即是基于地球生命演化史上 16 个重大生物事件,生动再现地质历史上特定时代的生物风貌及与环境的关系,有趣地解读了国内外古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的新研究进展。

在写作科普图书的同时,冯伟民也在通俗媒体撰写科普专栏文章。刚刚完成的科普文章,题目是《气候骤冷,迫使人类祖先跳出森林走向草原》,这是编辑给他 " 布置 " 的题目。最近国外学者通过三维建模证实,人类 320 万年前的祖先 " 露西 ",能够像现代人一样站立和直立行走,同时也擅长爬树。学会直立行走的人类祖先为什么长时间的保存了树栖的习惯?在写作中,沿着编辑给定的这个主题,冯伟民以古生物学家的严谨展开了讲述。

做科普,不能局限于科学家传记

近年来,冯伟民以专业学者的身份,参与了一些科普读物的审读工作。一些引进版权的科普读物,引起了他的关注。

" 我发现国外有一个非常好的科普写作的形式,他们往往针对一个学科,针对一个理论,从科学史的角度来撰写。读了这些书,收获很大,大在什么地方呢?它把这个学科的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将一些关键的人物对科学的某个点的贡献,以及那些科学家的事迹也介绍了。同时,在这个过程中,新的学科是怎么交叉进来的,包括理论的提出,各种各样的实验,野外的观察,都有血有肉地加了进来。"

反观我们国内的科普作品现状,冯伟民发现,类似这样以科学史形式进行写作的很少," 我们关于科学家的个人传记很多,而且一般都把科学家塑造得很高大上,甚至远离真实的生活。相比较而言,以某一个学科的发展或者某一个理论的发展为思路展开,这样的科普作品很少。普遍缺乏学科的深度。"

冯伟民反对把科学家塑造成高不可攀的人物," 这其实会让普通读者敬而远之,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。实际上并非如此,对于年轻人来说,很多情况下就是一个机缘巧合,可能就跨进了科学界的门槛。一次讲座、一本书,甚至一篇文章,可能就引发了他的兴趣,让他转身投入科学事业。"

现代快报 + 记者 白雁 / 文 施向辉 / 摄

标签:

上一篇: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_关于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介绍
下一篇:最后一页